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1'"
3
1'
4
123456
5
kN
6
朱令
7
@调研纪要
8
张靓颖
9
抖音
10
鱿鱼游戏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1'"
3
1'
4
123456
5
kN
6
朱令
7
@调研纪要
8
张靓颖
9
抖音
10
鱿鱼游戏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鱿鱼游戏2》今天下午四点开播,网友无心上班了,导演悄悄剧透
人民日报征集“中美友好合作故事”,令人感奋
刘恺威近况曝光,父亲刘丹证实已分手,目前失业在家,没有资源
紧急通告!三高的“克星”终于被找到了!!不是吃素和控糖,而是多喝它....
话费充值活动来了:95元充值100元电话费!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把问题归咎于原生家庭,既是年轻人的反抗,又是他们对自身的焦虑
Original
T China
T 中文版
2021-02-04
「原生家庭」(family of origin)一词进入中国的大众视野,要追溯到北京大学心理学硕士武志红先生于 2016 年出版的《巨婴国》一书。当年红极一时的罗振宇在《逻辑思维》中用一整期节目,对该书进行了大力推荐。3 个月后,《巨婴国》因「质量原因」被下架,罗振宇的推荐也悄然下线,这反而将这本书的口碑推向了一个顶峰。
在《巨婴国》中,武志红用了大量的原生家庭归因的分析方法,将家庭因素描述成为了很多问题的决定性因素。
在互联网空间,这一观点被诸多年轻人当作金科玉律,用来解释发生在自己身上全部的不幸。
然而,在这本书中,武志红先生并没有使用目前社会科学中常用的研究、论证手段,而是将生活中的案例加以联想与延伸,去「佐证」自己的观点,并迎合受众的期待,但这些论证方法,很难说得上科学。学界其实已经有了很多证据翔实、论证充分的有关家庭和人格关系的研究,
这些研究并没有完全否认家庭的作用,但却也推翻了原生家庭决定一切的「原生家庭决定论」。
事实上,在上世纪 60 年代,美国精神治疗师 Murray Bowen 就提出了「原生家庭」这一概念。在他的家庭系统理论中,自我分化(differentiation of self)指向个体与原生家庭之间的分化。Bowen 认为,
在个人分化出成熟健全的人格前,需要先解决个体对家庭的情感依附。
但同时他也指出,自我分化程度高的子女其实可以更加理性地看待原生家庭,所受到的影响也要小得多。这与武志红的「原生家庭决定论」背道而驰。况且,「原生家庭」理论也并没有在美国的主流心理学界得到特别广泛的共鸣。
「原生家庭决定论」其实并不完全是个新鲜的观点。这种用童年期去分析行为的手段,早在弗洛伊德时期,就一度非常流行了。经典精神分析认为:一个人的发展常常是童年已经被遗忘的事件决定的。但经典精神分析的大量理论因为无法用科学的手段加以论证,已经被逐渐「改良」甚至摒弃。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原生家庭对一个人并没有很多人想象中那样的决定性作用。
电视剧《都挺好》剧照
早在 1990 年,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人员在一项同卵双胞胎研究中就发现,尽管这些双胞胎出生后不久就被不同的家庭抚养,但他们成年后的人格特质仍旧相似,和在同一个家庭中成长的同卵双胞胎没有显著区别。1996 年,明尼苏达大学的另一项实验也印证了这一观点。而萨格勒布大学的研究人员回顾了 134 份关于人格模型的研究,覆盖了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 10 万人。结论显示,人格特质约有40% 是由遗传因素,而 60% 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
在中国,「原生家庭」的流行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变迁。中国传统社会强调「三纲五常」「忠孝仁义」等等级森严的关系制度。
从宗法制到嫡长子继承制,伦理标准甚至政治权力及利益的变迁都与原生家庭有着密切的关系,
子女如果对长辈进行质疑或抵抗,不仅会被冠以「不孝」的骂名,还会影响到未来发展。但如今,中国的社会流动变得频繁,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向城镇,从小地方向大都市迁移,生活环境的差异让每个人的社会观念有了极大的变化。
再加上互联网环境的发展,大众有了自我表达的机会和权力,指责原生家庭不再是一种非政治正确。
而且,影视作品及媒体的传播也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豆瓣「父母皆祸害」小组的流行(目前已转为私密组)、《欢乐颂》《都挺好》《三十而已》等电视剧的渲染,以及武志红等心理学家的过度强调,年轻人有了足够多经不起推敲却唬人的「论据」——「中国式大家庭」「巨婴」等一个个大词直接击中了每个人心中的弱点,让他们对现状的不满有了发泄口。
在当前中国的社会语境下,大量年轻人将自己在工作、生活上的问题推给原生家庭,往往只是因为这是最容易的方法。
用基本归因错误或许可以解释这一趋势:人们在解释自己的消极行为时,更倾向归因于环境因素。尤其当一本著作或者互联网上的主流看法将这个环境因素归结为一个国家所有子女的「共性」时,这种归因就更顺理成章了。通俗来讲,就是「甩锅」。而在心理学家 Urie Bronfenbrenner 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中(这一理论是发展心理学的前沿理论),
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交互影响着人的发展,自然环境是影响人类发展的主要影响源,而原生家庭只是影响人类发展的其中一个系统
—— 它不是「决定论」,而是「因果律」。
但西方心理学可以完全解决中国的原生家庭问题吗?答案或许并不那么非黑即白。
即使原生家庭无法直接决定人格,它对我们的影响仍旧是如影随形的。
原生家庭的失能未必会把人塑造成「巨婴」,但在目前中国的家庭模式中,它的影响时间之长、程度之深,都远甚于做出大量有关研究的西方国家。Judith Harris 在《教养的迷思》(The Nurture Assumption)中说,家庭教养对儿童成人后人格的直接影响比例不足10%。在中国的现实情况下,这或许并不准确。
中国作为一个人情社会,宗法制仍然根深蒂固,这使得中国人即使在成年后,与原生家庭的脱离也依然不彻底,甚至可以说是关系十分紧密。
与大学离家后几乎脱离原生家庭的西方家庭模式不同,国人在成年后仍旧会笼罩在父母的阴影下,小到衣食住行、大到结婚生子,几乎每一个决定都有父母的参与,甚至直接被完全安排。这是在西方有关「原生家庭决定论」研究中无法体现的一点,
研究者只能确定原生家庭对人格是否有决定性的塑造,却无法衡量这种持续在成年后每一天中的影响。
《欢乐颂》中的樊胜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即使与父母生活在不同城市,樊胜美却仍然脱离不了与父母的联系 —— 她不仅要供养老家的父母和哥嫂一家三口,还要在父母的要求下替哥哥还房贷。而《都挺好》中,苏明玉的父亲懦弱自私却又「作天作地」,总是给子女的生活徒增各种麻烦。
下一代面对的最大困扰,不是童年期父母教育带来的性格问题(尽管这也很重要),而是此时此刻父母像吸血鬼一样不断索取。
与其说她们是被原生家庭决定,不如说是被原生家庭持续不断地攻击 —— 父母可能无法让你拥有糟糕的人格,但可以在此时此刻,用各种方式,摧毁你获得的一切,影响你的生活。
这其实也成为了年轻人倾向于将自身的问题归因给原生家庭的原因,这种「甩锅」背后,其实也是大家对「君臣父子」旧秩序的无声反抗。
受新自由主义思潮影响的年轻人显然无法接受这种属于旧时代的秩序,但在现今的大环境下,年轻人反抗的能力又十分有限,更直接的反抗可能会带来道德、心理上的极大压力,甚至在极端情况下可能造成人身伤害。几千年的宗族文化里每个人与家庭形成的纽带,不是简简单单的「经济独立」「脱离家庭」就可以解决的 ——「孝顺」似乎被写进了血液里,只要有一丝可能,人们就会尽可能避免与父母的正面冲突。
所以网络成了唯一的出口,年轻人在网络「夸大」原生家庭的影响,痛斥着「父母皆祸害」,因为对很多人来说,这是反抗根深蒂固家庭内部压迫的唯一可行手段。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这种从科学角度分析略显牵强的责怪也未必是坏事,这本身已经是质疑父权制的家本位思想的开始。
在这股「原生家庭决定论」浪潮之后,是否能够有真正意义上对家本位思想的反思与推翻呢?
然而,在接受这种略显牵强的原生家庭归因的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归因原生家庭能够带来释放,却并不能解决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无论问题到底是否与原生家庭有关。
即使人格特质在成年前已经基本定型,但在任何年龄段,都还有改变的空间,这种改变会更慢,会更难,但并不意味着不能实现。
电视剧《欢乐颂》剧照
从原生家庭中彻底脱离出来,不再受到来自上一代的压迫,对我们来讲并不容易。
但年轻人的抱怨和指责,其实更多是对自己生活现状及未来的焦虑的投射
—— 处于社会底层的年轻人仍然挣扎于提升自己的阶层,但前路迷茫;而中产阶级也有自己的生存竞争的焦虑,现有的生活条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而这样的条件又显得格外脆弱,难以被下一代继承。因此,他们期待一个「完美」的原生家庭,为自己解决一切困难。
但「完美」并不存在,无论什么样的问题,都有可能在成长中的某一件小事中找到对应点。
与其过度瞩目原生家庭的影响,不如从新的关系中汲取养分。认识不同的人:朋友、爱人、咨询师,得以倾诉与倾听的同时,找到自己被接纳、被爱的证据。原生家庭不是塑造一个人的全部因素,我们终究会拥有自己想要的人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